推开国学之门,点亮精神之光 国学兴我们,让传统文化照进生活

三通汤 能调理那些病
来源: | 作者:三惠 | 发布时间: 9天前 | 3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三通汤这个方子打通心血管,打通脑血管,打通全身的血管,让全身的血脉像高速路一样畅通无阻,一通百通,很多疾病随着血管的打通自己就消失了。
对 ! 就是三通汤,不仅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克星,也能美容祛斑,治疗颈椎病,全身疼痛、麻木、头痛、耳鸣……
    中医方剂的应用需基于辨证论治,“三通汤” 并非特指某一固定方剂,而是以 “通气血、通经络、通三焦” 为核心思路的一类配伍。其适用范围需结合具体证型(如气滞血瘀、痰湿阻滞、气虚血瘀等)判断,临床中可能用于调理以下符合 “不通” 病机的病症,但需强调:必须经专业中医师辨证后使用,不可自行套用!

一、常见可调理的病症方向(需辨证对应)

1. 心脑血管相关问题

  • 适用证型:气滞血瘀、气虚血瘀导致的血脉不通。

    • 表现:胸闷胸痛(如冠心病心绞痛)、心悸、头晕头痛(如脑供血不足)、肢体麻木、舌紫暗有瘀斑等。

    • 原理:通过活血通脉(如丹参、川芎)、补气行血(如黄芪)改善血液循环,缓解因血瘀阻滞心脑脉络引起的症状。


2. 疼痛类病症

  • 适用证型:寒湿阻滞经络或血瘀气滞引起的 “不通则痛”。

    • 头痛:刺痛固定、遇寒加重(如血管性头痛)。

    • 关节痛:肢体关节冷痛、活动不利(如风寒湿型关节炎)。

    • 腰痛:刺痛、痛处拒按(如腰椎间盘突出属血瘀证者)。

    • 表现

    • 原理:温经通络(如桂枝、鸡血藤)、散寒除湿(如羌活、独活)或活血化瘀(如桃仁、红花)以缓解疼痛。


3. 代谢及内分泌问题

  • 适用证型:痰湿阻滞三焦或气血不畅导致的代谢紊乱。

    • 肥胖:体态臃肿、舌苔厚腻、大便黏滞(痰湿型肥胖)。

    • 糖尿病并发症:气阴两虚兼血瘀者,可见肢体麻木、刺痛(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)。

    • 表现

    • 原理:健脾祛湿(如茯苓、白术)、调理三焦气机(如柴胡、厚朴)以改善水液代谢,或益气养阴活血(如黄芪、麦冬、丹参)缓解并发症。


4. 妇科问题

  • 适用证型:血瘀或寒凝气滞导致的经血不畅。

    • 表现:痛经(经血暗黑有血块)、月经不调、闭经、产后腹痛等。

    • 原理:活血调经(如当归、红花)、温经散寒(如肉桂、艾叶)以疏通胞宫脉络。


5. 亚健康调理

  • 适用证型:气机不畅、气血轻微瘀滞的亚健康状态。

    • 表现:疲劳乏力、肢体沉重、睡眠不佳、情绪抑郁、久坐久卧导致的轻微麻木等。

    • 原理:轻剂调畅气血(如黄芪、柴胡)、疏通三焦(如茯苓、泽泻),改善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不适。


二、使用 “三通汤” 的关键前提:辨证准确

中医强调 “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”,同一病症可能因体质不同而治法迥异。例如:


  • 胸闷胸痛:若属 “心阳虚衰”,需温补心阳(如桂枝甘草汤),而非单纯活血通脉;若属 “痰浊闭阻”,需化痰祛湿(如瓜蒌薤白半夏汤),而非盲目用通药。

  • 头晕头痛:气血不足者需补益气血(如八珍汤),肝阳上亢者需平肝潜阳(如天麻钩藤饮),仅血瘀型才适合通脉活血。


三、常见误区与风险提醒


  1. 夸大 “通治百病”
    网络流传的 “三通汤调理 20 余种疾病” 多为营销话术,中医治疗需精准对应证型,不存在 “一方包治” 的情况。

  2. 忽视体质禁忌

    • 阴虚体质(口干、舌红少苔)误用温燥通药(如桂枝、附子)可能加重内热。

    • 气血虚弱者单纯用活血药(如桃仁、红花)可能耗气伤血,导致头晕乏力。

  3. 有毒药物风险
    部分偏方含附子、川乌等有毒药物,若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,可能引发肝肾损伤、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。


四、正确调理建议


  1. 先辨证,再用药
    建议通过线下中医门诊,结合舌象、脉象、症状等明确证型(如气虚、血瘀、痰湿等),由医师开具个体化方剂。

  2. 避免自行长期服用
    中药需根据病情调整疗程,长期用同一方剂可能导致药性偏倚(如活血药久用伤血,温燥药久用伤阴)。

  3. 结合生活方式调整

    • 通气血:适度运动(如八段锦、慢跑)促进循环。

    • 通经络:避免久坐,可配合艾灸(如足三里、血海)或按摩疏通穴位。

    • 通三焦:保持心情舒畅,减少焦虑(肝郁易致气机阻滞)。


总结

“三通汤” 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通调” 理念,但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体系,针对具体病症和体质配伍用药。若有健康问题,建议优先寻求专业中医师指导,避免因盲目套用偏方延误病情或引发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