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国学之门,点亮精神之光 国学兴我们,让传统文化照进生活

夏日养生正当时:顺应天时的身心调护之道
来源: | 作者:三惠 | 发布时间: 4天前 | 14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   夏季阳气蒸腾,天地间暑气与湿邪交蒸,人体亦随节气进入新陈代谢的旺盛期。此时养生若失于调摄,不仅易受暑湿之侵,更可能埋下秋冬疾病的隐患。从自然节律到人体脏腑的呼应关系,夏季养生的关键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——

一、气候玄机:暑湿交织下的身体防线

     中医言 “暑多夹湿”,恰似溽暑时节的梅雨季,湿热之气如无形绵网包裹周身。脾土喜燥恶湿,当湿邪困脾,轻则令人头重如裹、四肢酸懒、胃脘胀闷,重则诱发湿疹、脚气等皮肤疾患,或致腹泻缠绵不愈。此时若不及时祛湿,犹如让身体浸泡在 “潮湿的棉被” 中,阳气不得舒展,抗病力便会悄然衰减。

二、脏腑呼应:心阳与夏气的同频共振

     《黄帝内经》云 “心主夏,心合夏气”,夏季心阳如当空烈日,既需畅达宣发,亦忌过亢耗散。当人体腠理开泄、汗液频出,“气随津脱” 的风险随之升高,轻则出现头晕乏力的 “疰夏” 之症,重则因暑热攻心引发中暑。现代医学亦发现,夏季心肌耗氧量增加,心律失常、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,恰与中医 “心为君主之官,暑热易扰心神” 的理论不谋而合。

三、生活误区:现代习惯对节气的悄然背离

      空调营造的 “人工春秋” 与冰饮构建的 “体内寒冬”,正悄然打破人体与自然的节律共鸣。当寒气随毛孔闭合侵入,易致 “寒包火” 之证:外见恶寒发热、肌肉酸痛,内有咽喉肿痛、心烦失眠。更有熬夜追剧、夜宵贪凉者,让本应 “夜卧早起” 的夏季作息颠倒,久而久之,心火亢盛如燎原之火,灼伤心阴,遂成失眠、口疮、便秘等 “现代暑病”。


四、调摄要诀:从食养到起居的全息养生法

  • 饮食之道:以 “清补化湿” 为核心,晨间一碗绿豆薏米粥可清热渗湿,午时丝瓜炒蛋能解暑除烦,晚间冬瓜老鸭汤可滋阴防燥。忌食肥甘厚味,以免助湿生热,可常饮酸梅汤敛阴生津,或用荷叶、薄荷煮水代茶,令暑气随汗液透发而出。


  • 起居之序:顺应 “夏三月,夜卧早起” 的古训,午时宜小憩 30 分钟养心血,空调温度勿低于 26℃,避免冷风直吹大椎、肩井等穴位。外出时以宽檐帽、防晒衣护阳,归家后可用温水擦拭身体,助腠理开合有度。


  • 动养之宜: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 “微汗养生”,如八段锦 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 式、瑜伽阴式拉伸,忌烈日下剧烈运动。运动后勿立即冲凉,待汗止后饮用温盐水,补津而不伤阳气。



     夏三月,是 “使气得泄” 的舒展时节,亦是固本培元的黄金契机。当我们以智慧调和身心与自然的节奏,便能在暑热蒸腾中守住一方清凉,为秋冬健康埋下坚实的伏笔。